文化艺术中心
宝安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是宝安实现“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打造“国际水准、国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城市文化建筑的重要举措。宝安,这张城市名片首先要有文化的支撑,文化是城市之魂,而是否拥有足够数量和品质的文化设施,对一座城市的未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筑方案设计。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的主体部分是“三馆合一”(博物馆、艺术馆和美术馆)的文化综合体。在此基础上配套三馆共用的综合服务设施。此外,由于场地现状的特殊性,还需建设滨海小学使用的运动场地。
总平面图
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的高起点定位,其地处香港、前海、广州这条经济文化中轴线的中心地带,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将对周边产生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将与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宝安中心区中央绿轴公共文化建筑(图书馆、青少年宫、演艺中心)、滨海文化公园、深圳书城湾区城一起,成为未来深圳西部城市新客厅的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群。
基地分析
在中国近二十多年的极速发展中被其他城市不同程度地效仿,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个后发展时代的开端,重新审视这些速生城市遗留的问题,我们认为亟需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策略,使城市生活得到修复与再生。,这里集中了各种视觉刺激,造就了一个钢筋混凝土森林,然而深入其中,缺乏人性关怀的城市肌理。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CAL的提案期待通过体量的整合、形成一个新的大型的开放空间,并在其中加入文化/艺术 /表演等功能。行走在开放平台延伸出来的道路,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最贴近的方式。在空间的操作手法上面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给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市民提供了一直缺失的城市机能,为这个超级城市增添一些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分析图:体量分解
分析图:形体推演
模型
模型
文化艺术中心本身在概念上是为了提供一种新的宝安形象。不同于周边大部分建筑的物体化和垂直化表达,以一种更加水平的姿态融入基地。和西边的政府以及东侧的学校形成对话。它的形态生成于基地的退线和限高、与周边建筑体量的关系以及对地下轨道交通设施的退让。极简的建筑形体犹如黄浦江边一颗被浦东都市环境切割雕刻出来的水晶体。建筑内部的夹层是一个全时间开放的城市艺术广场,将城市引入到建筑内,让建筑的压迫感消失,并给予周边无限的开放状态,让城市贴近自然,贴近关怀。
鸟瞰图
俯视效果
建筑的上部体量被称为“艺术殿堂”,容纳了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通过切割体块的细部削减体积,塑造一座更适合这个城市比例的、更能融于这个城市的、更具亲和力的建筑。这座建筑由体块向上抬升,希望给这座城市及市民带来长廊高架公共空间。以及围绕其外更开放流动的展示空间。引导人们进入中庭。思想和文明的朝圣之地。镜面穹顶寓意“瀑布”:我们效仿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着眼于山水之间。建筑连续的环状空间被被抬高的公共平台切割。
空中平台
建筑下部的体量被称为“艺术社区”,在这里,艺术与公众生活、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这个平台作为宝安文化中心的入口,将市民引领进入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山。一系列的公共空间,最终止于一窗朝向这座城市的宏伟景色。城市街道般的艺术走廊将“黑盒子”装置剧场、市民与艺术展厅、艺术品商店、报告厅、图书馆、手工坊等为市民提供服务的艺术空间串联起来。
博物馆室内
剧场
项目信息及团队
地点:中国深圳
甲方:深圳宝安区政府
面积:总面积84142平方米 占地面积17443平方米 地上46142平方米 地下38000平方米
项目时间:2016年
功能: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剧场、体育馆
建筑设计:CAL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潘泓彰 Flilipe Afonso (葡萄牙)
设计团队:王小木 黄晓跃 张洁言 吴启霖 徐文竹 李文炎 郭慧君 梁卓莹
负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九层平面图
东南立面图
西北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